讀到一篇寫漫畫家大橘子的文章,文中引用大橘子自己的話,“不管是我喜歡的作家還是畫家,都是溫柔待世界的類型,所以我果斷放棄了尋酷之旅,隨著內心去畫那些首先能打動自己的形象和畫面。”很喜歡這句話,很喜歡這種看世界的態(tài)度,記錄于此,也想提醒自己: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。
關于改變,或者說想實現(xiàn)變好,需要三個步驟:意識、行動和正面反饋。
某一天因為某件事你意識到自己要做出一些改變了,這是關鍵的節(jié)點,沒有要改變的意識,改變就不會發(fā)生。有了改變的意識,接著是需要行動,哪怕是一個細微的行動也行,比如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,接著選擇跑步,但你會在原來的舒適區(qū)中走不出來,會遲疑會猶豫,會內心妥協(xié)告訴自己跑不了10公里,該怎么辦呢?先讓自己在每天固定的時間穿上運動鞋走下樓去,不去想跑10公里的事,先跑上幾步再說,然后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幾百米、一千米、幾公里。有了意識,接著要有微行動。很多人因為在等一個“完美方案”,就始終停留在原點,只在心里想著,只在心里想象著,沒用。有了行動之后,需要給自己創(chuàng)造正面反饋。這些反饋可以來自于行動所帶來的美好的成果,也可以來自于身邊人對你的肯定,因為跑步,體重被控制住了,開心,心態(tài)變陽光了,開心,或者,有人夸贊你狀態(tài)更好了,你內心里美噠噠的,這些都是正面反饋。有了正面反饋,繼續(xù)行動的動力更足了,行動變得持續(xù),往往源于正面反饋。
做一件事,最難的是開始,開始之后,最重要的是要有正面反饋。一旦這兩個都達成了,后面形成了增強回路,基本上就可以自動駕駛了。
成長的路上,我們要不要有大理想?肯定要。要不要做好當下?必須的。
在《論大戰(zhàn)略》一書中,把一個人的成事總結為兩種人格:刺猬型人格和狐貍型人格。你既需要有刺猬型人格的對目標的堅守和執(zhí)著,又需要具備狐貍型人格的根據(jù)當下環(huán)境的善變。
關于這一點,在電影《林肯》中有句臺詞:指南針......能從你所在的地方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,但對于你前行路上將要遭遇的沼澤、沙漠和峽谷,它不會給出任何建議。如果在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,你只會悶頭向前沖,不顧障礙,必將陷入泥沼,一事無成......那么,即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,又有什么用呢?
成長路上,既要抬頭看看北極星,又要手握地圖時常核對,還要每時每刻留意腳下的泥濘。
提到地圖,忍不住想到導航,想到人的成長是個復雜體這件事。
在管理、育兒和自我管理中,如果我們沒有自我主動的意識,意識到管理公司(其實是管理團隊中的人和事)是復雜體、教育孩子是復雜體、管理自我是復雜體,我們往往就會用管理機械體的方法來管理,但這樣的操作往往適得其反。
什么是機械體的管理?生產(chǎn)一臺冰箱,怎么樣設計線路圖,怎么樣設計和組裝各個部件,一個螺絲需要打幾圈,等等這些,都可以標準化下來,但管理公司、培養(yǎng)孩子和自我成長不行。
前者簡單,可標準化、流程化和反復復制,是機械體,后者復雜,無法絕對標準化和流程化,也很難具有可復制性,是復雜體。
對于復雜體的管理,更多的應該是當一個帶著善意的導航。
比如開車時開導航,“前方200米左轉”,但如果你沒有左轉呢?“前方500米,下一個紅綠燈處,請掉頭。”如果還沒有這般走呢?導航會繼續(xù)基于你當時所在和目的地來為你規(guī)劃當下最合適的線路。
稍微留意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你犯了多少次錯,導航的每一次提示都是善意的和當下最佳的,但你下次換你老婆給你指路試試!連續(xù)三次不按她給你指的路,你就得靠邊停車了。
所以,在管理團隊、教育孩子、以及自我提升和管理這些事情上,我們應該當導航,規(guī)劃好目標,然后,基于當下的現(xiàn)狀,作出最善意和當下最佳的建議。少批評,少指責。
對應前邊寫到的,批評和指責都是負面反饋,要么傷人,要么傷心。
和朋友聊天,我說到,活好當下就好了,善待當前遇到的人,更要善待當下的自己,就可以了。朋友說,話誰都會這么說,可又有幾個人會善待自己的?都是對著自己插刀子。想想還真是,熬最晚的夜,敷最貴的面膜,類似這樣的捅自己刀子還真不少。那怎么辦呢?我回答朋友,如果現(xiàn)實暫時達不到完全善待自己,吃好、睡早、起早、鍛煉這些,那至少,就在心態(tài)上保持有這份意識吧。